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>新聞資訊
01
《道德經(jīng)》第四十八章里說: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?!?/span>
求知,每天要增加一點,求道,則每天要減損一點。
學知識要持續(xù)做加法,點滴進步積累起來,各種經(jīng)驗串聯(lián)起來,才能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。悟道要做減法,去甚、去奢,去泰,減掉那些多余的欲望,最后什么都放下了,無為而無所不為。
對一件事情一無所知的時候,盡可能地做加法,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它,是為求知。
對一件事情足夠了解,但不偏執(zhí)于對它的掌控,能做到隨時放下,隨時清空,是為悟道。
知識與智慧是兩碼事。知識需要聚沙成塔,智慧則需要返璞歸真。
02
道家有“識神”與“元神”的說法。
“元神”是與生俱來的神,它是我們本能的、天然的靈性。它在我們嬰兒期間主宰著我們的生命。所以老子也將返璞歸真的狀態(tài)比作“復歸于嬰兒”。
“識神”是我們成長過程中被外界信息養(yǎng)育出來的神,是我們通過社會經(jīng)驗獲得的認知能力。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,隨著我們閱歷的增加,我們建立起一套生存法則。
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“識神”和“元神”,它們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力量,而是真實存在于我們的生命里。
識神壓住元神,有些本能的東西便會退化。拿到心理學領域來說,就是意識太過強大,會壓住潛意識,再通俗點解釋,就好比大腦里的判斷過多,直接會屏蔽心的感受。
很多修行的方式都會引導人們清除雜念,其實也是讓身體里的元神蘇醒,喚醒生命里與生俱來的智慧。
03
如果沒有大腦的判斷,每件事都從心,是否人人都可以活成自己的神?可能也未必。
以寫作為例。
初學寫作,必須經(jīng)歷一番艱苦的練習才能掌握要領,這個時候,識神控制著我們的行為。學習寫作技巧、構(gòu)思成文,很多時候都要絞盡腦汁。
練習到一定的程度之后,寫作者時常會有“靈光乍現(xiàn)”的時刻。一般這些時刻出現(xiàn)在洗澡、散步、或者半睡半醒的時候。這個時候,是元神帶來了靈感。
為什么靈感很少在人絞盡腦汁的時候出現(xiàn)?因為單靠識神的力量,只能在有限的信息和經(jīng)驗里打轉(zhuǎn)。冥思苦想的狀態(tài)中,識神非常努力地工作著,壓制住了元神。
而當我們放松的時候,散個步,洗個澡,腦袋里什么也不想,識神下班了,元神突然冒頭,它與大腦一溝通,就能發(fā)揮它的靈性作用,于是大智慧便產(chǎn)生了。
那些“靈光乍現(xiàn)”的瞬間,可遇而不可求。
初學者很難憑空生出靈感,即便有,也很難表達清楚。人必須要通過足夠多的知識和信息的攝入,元神才能更好地運作。作為寫作者,不寫個十萬百萬字,很難遇到這些瞬間。
04
張致順道長說過一段特別耐人尋味的話。他說:“人這一輩子就是前半段識神壓住元神,如果你有修行,想很好地成長的話,要學會把你的識神拿走,重新讓你的元神抬頭,重新在你的身體里充滿,如此你就會變成一個快樂的人?!保ㄒ脕碓矗骸短幪幰娚鷻C》梁冬著)
人的前半生,識神居上,要做加法,去學、去探索,去認識這個世界。到了后半生,要試著把探索出來的東西好好好篩選一下,去偽存真。
每樣事物都有自己的稟賦,這個稟賦叫“自然”。順其自然,順應的是事物的天性,天性本身就蘊含著無限的生機。
每個人都有義務解鎖自己的稟賦,也要努力排除壓制自然的干擾。世俗的判斷標準也好,名利誘惑也好,去除冗余,才能顯露本真。
05
我們常說,懂了很多道理,依然過不好這一生。這太正常了,因為大腦在意識上接受了,但心的本能也許還在抗拒。
心不會臣服于大腦的意識。就好比找對象的時候,它可能在一個你認為對的人面前波瀾不驚,卻在一個不靠譜的人面前怦怦直跳。
意識壓住本能,我們會活得不快樂。
所以,人到了一定的年紀,一定要觀照自己的內(nèi)心??纯醋约旱男母鼉A向于怎樣的活法。
遇到重大決策時,該做加法還是該做減法?
它們并不對立。有拿起必然有放下,有專注必然有疏忽,往某一個方向做加法的時候,一定也在往另一個方向做減法。生活中的取舍永遠是并存的。
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?!?/span>加法是開拓世界的劍,減法是照見本心的鏡。
選擇沒有對錯,成長與成熟都是人生的必經(jīng)之路??梢钥隙ǖ氖牵绻愕恼J知足以支撐你內(nèi)心的方向,那么往后的每一個決定都不會太差。
作者簡介:
田青青,曾用筆名二次元貓小姐。已出版《你那么努力,為什么還是不成功》《告別平庸》。新書《向陽生長,不負此生》《莫小奇 追逐內(nèi)在的太陽》全網(wǎng)熱銷中。